• <li id="qs868"><source id="qs868"></source></li>
    <li id="qs868"><input id="qs868"></input></li>
  • <li id="qs868"><input id="qs868"></input></li>
    首頁 | 資訊 | 產品 | 企業 | 訪談 | 音響商情| 會議 | 展會 | 招標 | 案例 | 人才 | 技術 | zt | e刊| 論壇
      公共廣播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電子技術、電聲技術、建聲技術和聲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的密切配合,公共廣播系統的音響效果不僅與電聲系統的綜合性能有關,還與聲音的傳播環境建筑聲學和現場調音使用密切相關,所以公共廣播系統最終效果需要正確合理的電聲系統設計和調試、良好的聲音傳播條件和正確的現場調音技術三者最佳的配合,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系統設計中必須綜合考慮上述問題,在選擇性能良好的電聲設備基礎上,通過周密的系統設計,仔細的系統調試和良好的建聲條件,達到電聲悅耳、自然的音響效果。
      「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這句經典臺詞正說明著所有科技的演進,主要于來自人們的需求,因此當我們在討論任何產品的現在及未來的創新,都必須圍繞著使用者的需求,不然都有可能會變成失敗的產品。廣播系統也是如此,在規劃公共廣播系統之前必須要清楚認知不同場所、不同文化、不同的法規、不同的使用習慣都會有不同的器材組合需求,當現有的器材組合或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就是創新產品的源頭。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公共廣播系統其主要是有麥克風加擴大器、喇叭……等器材架構而成,一般服務的對象都是針對在大范圍區域活動的人們,進行聲音訊息的傳遞。使用場合有車站、機場、學校機關、鄰里小區、大型量販店、工廠、百貨公司……等地區,常見的使用功能為發布一般或緊急的廣播消息及提供背景音樂,是各種公共場合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礎建設之一。
      了解公共廣播系統的重要性之后,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市面上幾種常見的分區公共廣播系統的架構,以供不同場合所需。

    01 多線式架構
      這種架構可說是區分廣播的始祖,它是由多條廣播線組成一個多回路的分區架構,每個分區必須一條喇叭線,在小型區域是最經濟的方案,但不適合在較多的分區場合使用,因為建置必須花費非常多的線材及工人,日后維護也不易,所以即使始從早期用手動式開關沿革到目前用繼電器控制,故大型區域也不建議使用此方式的系統。

    02 尋址式架構
      這種方法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主要是廣播主機透過RS-485的傳輸去控制各個分區的譯碼器,達到分區廣播的功能。目前有兩種使用方式:A,使用數字號碼盤按壓區域代碼,來點選分區。B,單鍵式控制盤,每一個單鍵代表一個分區。
    03  有線IP式架構
       主要籍有現有的網絡科技,運用網絡VolIP的通訊技術進行影音的傳輸,以封包形式依TCP/IP通訊協議在INTERNET,LAN或WAN上傳輸,可利用現有的校園網絡或是專用網絡連接,再由終端譯碼設備傳送到擴音設備進行廣播。
    04無線IPsh式架構
      利用3G,WIFI,WIMAX或LTE……等無線傳輸技術進行公共廣播傳輸,目前坊間也有使用UHF技術實現無線公共廣播,然而UHF技術訊號極不穩定且UHF系統易受其他UHF設備(出租車基地臺、私人無線對講機、底下電臺……等)干擾的問題,故不建議使用UHF技術。
      公共廣播系統的歷史其實很悠久,改革開放以前,公共廣播系統已廣泛存在于中國大陸廣大農村和部隊、機關、學校以及工廠、企業之中,主要用于轉播中央及各級政府的新聞、發布通知及作息信號。
      在農村中,最典型的就是由公社廣播站管理的公共廣播系統,各家各戶的"話匣子"就是這些系統的終端;在部隊、城鎮中,各種單位都有廣播室,到處都掛有揚聲號角?梢哉f整個中國大陸,幾乎沒有一個單位是沒有公共廣播系統的,其普及的程度堪稱世界第一。這對于教育群眾、動員群眾、發布政令和發動、組織群眾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建立起如此眾多的公共廣播網,這是一項十分偉大的工程,不僅投資是巨大的,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極大地推動著國內電信、電聲工業的發展。
      由于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改革開放前星羅棋布地散布于中國大陸的公共廣播系統,基本上都屬最簡單的系統,它們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成一個全國性的十分龐大的下傳網絡。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功能卻十分有限,主要是全網統一選通的語音廣播。廣播設備講求簡單、節約、實用。
      由于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就公共廣播而言,無論從國內或國際上來說,情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由于現代信息的渠道很多,公共廣播網用于發布一般新聞和政令的功能,已逐漸淡化(特別在城鎮地區);簡單的、集中的、統一的、追求共性的公共廣播網,逐漸為個性化、多樣化和多功能化的獨立系統所取代。   系統的質量指標有了規范和新的追求,要求比過去有了極大的提高。簡單地說,以前的公共廣播只要求"話匣子"發出來的聲音能聽得見(能分辨它說些什么)就可以了,再無其他量化的規范。對于系統的信噪比、功率、頻響、失真等都有了標準。國家強化了電子、電器等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為保障使用安全和必要的電磁兼容特性,作為質量指標的一項最新要求,公共廣播系統的主要設備必須通過 3C 認證。這種情況值得引起業內人士關注。
      每一個新的或舊的單位都需要有自己的公共廣播系統這一格局沒有變,而且像緊急廣播這樣的系統,則甚至是屬于指令性的必須建立的系統 。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進步,舊的系統需要更新、新的系統有待建立。   同以前那些最簡單的系統相比較,"最小系統"主要是增加了分區環節、定時控制環節、警報環節和與消防中心聯動的接口。平時,系統在可編程定時器的管理下自動運行,根據預先編定的程序定時啟閉有關環節的電源,自動播放背景音樂,并按時播放作息時間正點鐘聲信號。當消防中心向系統發出警報時,通過聯動接口強行啟動有關環節(無論其處于何種程序狀態);同時強行插入緊急廣播(包括處于關閉狀態的廣播區)。"最小系統"不但方便而且實用。
      上面提到的"最小系統"其實不是最完善的系統,它主要有兩點不足。其一是不能實現"分區強插",其二是缺少必要的可靠性保障。所謂"分區強插",是指當有必要在正常程序之外插入緊急廣播(包括尋呼)時,可以選擇某些有關的分區進行"強插"而不干擾無關分區的正常運行。"火警"是一種最典型的例子。當火災處于初發階段時,我們只須對火災區及容易受到影響的鄰區發布警報,而不應驚動其他無關區域,以免事故擴大化。至于可靠性問題,主要是考慮到現階段大功率電子設備(本系統的功率放大器)以及電網的可靠性還不能令人放心,有必要設置能自動投入的備份環節,以保障系統能夠不間斷地運行。另外對于室外廣播線路還應有防雷設施。同最小系統相比,典型系統增加了報警矩陣、分區強插、分區尋呼、電話接口以及主/備功放切換、應急電源、避雷器等環節,系統的連接也作了相應的調整。
      如需要同時在不同廣播分區中播放不同的節目,應使用矩陣系統。矩陣系統可以通過矩陣分區器分配到不同的廣播分區中去。這些節目源可以同時或不同時廣播,由可編程定時器根據預先編定的程序自動運行,也可以隨時人工手動干預。
      公共廣播系統未來的方向將是朝向一個All-in-One完整中央控制的整合解決方案,統籌每個區域端的分區廣播包括緊急應變廣播功能、雙向對講功能、環境控制、安防系統、緊急呼叫系統等等。同時公共廣播系統未來也應朝向以下幾點方向努力: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的異常而造成全球災難頻頻肆虐以及因人為的疏忽造成了許多重大的災害,然而這些災害對于人民的人身安全及財產造成了莫大的損害,根據2011年國際紅十字會在澳大利亞所發布的世界災難報告資料中,他們統計在2010年發生在全球各地的災難中顯示:全球因災難死亡人數為394,476人,全球受災人數達

    到3億400百萬人,全球因災難的經濟損失約為1,230億美元。最近發生并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大災難有,2013年菲律賓海燕強臺、2011年日本東北311大海嘯、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及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等,這些災難對于人民生命安全及財產造成莫大的危害,為了減少災害的損失及能對突發其來的災害進行相關因應措施,也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減災戰略祕書處于2006年6月15日發起“防災從學校開始”的全球防災教育活動,以推動世界各國學校的防災教育。因此,災害防救不但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也是教育相關單位應予重視的議題。近年來各級學校為培養學生正確的防救災觀念,訓練其自救救人的技能,不斷努力、創新、執行校園災害防救計劃,例如臺灣的中央氣象局開發地震速報系統,同時為落實在地震減災上之應用,臺灣中央氣象局已在2013年規劃臺灣全國中小學為主要應用對象,從以上種種跡象可以看出公共廣播系統必須要能整合災害警報,可以被應用在減少災害的損失或是災害的預防上,平時用于一般英聽教學、政策倡導或是播放音樂休憩用途,當災難一發生則搖身一變成為校園災難緊急應變指揮中心站,降低可能造成的災害損失。
        
     

      在一些校園廣大的大學校院,由于每一棟建筑物之間的距離比較遠,若是各棟建筑體間已有光纖網絡連接,則可以采用前述有線式IP架構完成公共廣播系統的建置,若是沒有在工程布線將可能會是耗時費工,另外,在一個都會型市中心架設校園公共廣播系統,在傳輸線已經地下化或是走水溝管路的環境下,在安裝公共廣播系統上也會有布線上的困難度,面臨以上狀況我們建議采用無線IP式架構的公共廣播系統以解決上述情境。

     

      傳統的災害警報公共廣播系統是以有線的方式所建構而成的,然而通常在災難發生的時候,這些有線的公共廣播基礎建設也可能因為災害發生后而造成嚴重損害而導致癱瘓無法再使用。因此災害警報廣播系統要有高度移動機動性,即可以利用無線的方式架設臨時基地臺,建立災害警報廣播系統,以便成立災難緊急應變指揮中心,能夠在有線基礎建設毀壞時還能夠有效發揮公共廣播救災緊急應變的功能。

      災害警報廣播系統的中控端,未來必須進一步整合政府相關機關的云端計算平臺,例如可整合各政府相關機構、民間研究機構等環境監控機構所提供的數據,并結合各地災害發生的歷史信息進行天災發生機率的評估,藉此來預測天災發生的時機以及防范的措施。分析目前所事先安裝好的各項傳感器或監測器所回傳的數據,并配合過去的各地天災發生的歷史信息,藉此運算出某區域近期內將可能再度發生災害的機率,并事先倡導廣播,以減少天災發生時所造成的龐大損失。

    設為首頁 | 商務信息 | 音響資訊 | 本站動態 | 付款方式 | 關于音響網 | 網站地圖 | 網站RSS | 友情鏈接
    本站網絡實名:音響網 國際域名:m.bxg-tj.com 版權所有.1999-2013 深圳中投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郵箱:web@audio160.com  電話:+86-755-33018766  傳真:+86-755-33010870
    在線客服: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广南县| 青龙| 和田市| 苍山县| 阳泉市| 普兰县| 广水市| 海城市| 全州县| 浦北县| 旬邑县| 河源市| 太谷县| 定襄县| 博爱县| 资溪县| 谷城县| 浑源县| 张北县| 苍南县| 涞源县| 灵台县| 南岸区| 柘荣县| 太仆寺旗| 诸暨市| 岳普湖县| 溧水县| 黑水县| 台南县| 宁南县| 女性| 新巴尔虎右旗| 深水埗区| 连江县| 泰州市| 遵义市| 仙桃市| 安康市|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