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Scansonic 頂級 Q 系列中體型最小的成員,Q3 融入了比以往更多、源自母公司 Dantax 旗下超高端品牌 Raidho 的下放技術。這是否意味著,這款造型搶眼、體量友好的 Scansonic 能以更親民的價格扮演“英雄”角色?Eric van Spelde 前來一聽分曉。
SCANSONIC Q3 音箱的做工與特性
Scansonic Q3 隸屬廣受歡迎的“窄面板、深箱體”落地式柱狀音箱家族——但它自有不同。誠然,我們已習慣此類音箱借由圓角前障板、弧形側板和/或非對稱平面來擺脫方盒造型;然而 Scansonic 的 Q 系列更為激進:除前障板在頂部與底部與箱體銜接的兩段短直線外,幾乎看不見任何直線,更不存在平行表面。從前障板向后,側壁先略向外張,隨后收束成“船尾”形態,尾部三只低音反射孔如異域超跑的排氣口般整齊排出。不止于此:機柜側面輪廓自下而上以柔和曲線后傾,在尖端處形成如同船帆般的視覺效果。以木材打造如此復雜的幾何外形殊為不易,你更會以為它應出自玻纖、碳纖維或某種陶瓷材質。更令人稱奇的是,如此箱體不僅歸屬 Dantax 旗下僅次于旗艦 Raidho 的品牌,其售價仍停留在四位數而非五位或六位——且裝配與表面處理(我們的評測樣機為標準鋼琴黑涂裝;胡桃木皮需額外加價 1,000 歐元)堪稱標桿。此外,廠方顯然在音箱與地面的(解)耦上深思熟慮——如同窄身設計常見做法,Q3 通過金屬外擴腳落地;但不同于通常的腳釘,它采用大直徑三段式吸振腳,提供更從容的接觸與抑振表現。
音質
當然,纖細并向后收束的外形不僅能減少箱體內部駐波,從而降低其對單元本身的反射(這無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相較于尺寸相近的矩形箱體,可用內部容積被壓縮——通常意味著必須在低頻延伸或靈敏度之間作出權衡。配備一對采用碳纖維振膜的 5.25 英寸低音單元,Scansonic 標示的低頻下限為 52Hz(-6dB)與 86dB/2.83V 的效率——以落地箱而言,兩項數據都相當保守。然而,尤其是低頻截止的標稱值似乎過于謹慎。在典型房間中,它們的低頻下潛相當可觀,甚至會在較小的起居空間里顯得氣勢過盛——盡管從體量與造型上看,它似乎天生適合這些空間。至于靈敏度,Q3 的阻抗曲線似乎相對友好;我的 Copland CSA-28 一體機(“老而彌堅”)在一個擺滿吸聲物件的中等房間里,將其驅動至任意期望的聲壓級毫無壓力。即便如此,考慮到廠方“最低 50 瓦”的建議,再加之理性判斷,Q3 也并非理想的派對音箱,因此我未嘗試用 Audio Note 的單端 300B 來推動它們。若過度施壓、伴隨強力重拍,低頻脈沖會略顯柔化,沖擊力略有流失。
鑒于我住在公寓且空間受限,我以“準近場”(“立體聲三角形”的兩條長邊約 2 米,音箱中心距略小于此)條件使用它們,這一點從未對我構成困擾。倒是按照包裝內隨附的廠方“快速上手”指南來擺位有些棘手:Scansonic 建議音箱應距后墻為房間長度的 1/5 或 1/7,且與后墻或側墻的距離均不應少于 90 厘米。我最終將音箱盡可能向房間內部推進,直至不超出伴侶的容忍度——這使得與后墻的距離明顯小于建議值。由于房間本身吸聲性較強,加之我聆聽位置距離音箱較近,無需很高的聲壓就會引發低頻轟鳴,事實證明這并未成為問題。
既然多數實務層面的考慮已告一段落,我們來細聽 Q3 的聲音取向——毫不意外,它與我們迄今所熟悉并喜愛的多款 Raidho 音箱頗為神似。Scansonic 在對外溝通中常在品牌名后加上“HD”(High Definition,高解析)一詞,并非虛言。倚仗那枚磁靜電高頻單元——至于它能否如 Scansonic 所稱嚴格歸類為“真·帶式高音”,尚存討論空間——自 2.8kHz 起以“平緩斜率”(我推測為一階,至多二階)分頻接管高頻,再加上一對具備高磁通密度與振膜面積比的碳纖維錐盆單元,其解析力按任何標準衡量都相當驚人(遠不止四位數價位層級)。
這里有兩點尤為值得關注。其一,如此可觀的清晰度、精確度與細節,并非通過干澀、刻板、偏“分析味”的音色平衡達成或強化。就聲底而言,Scansonic 的取向頗為友好:低頻與中低頻量感充裕卻不過暖,存在感頻段輕微內凹;而那枚高頻單元即便面對偏薄偏亮的 80 年代流行或粗糲的北歐鞭金錄音,也絕不尖刻。與此同時,它所構筑的音場尺度遠超機身所示,人聲、樂器與聲像大小更接近真實,而非常被誤作“針點成像”的“火柴人版面”。
憑借這些優勢,Propaganda 于 1985 年發行的專輯《A Secret Wish》,在 Acoustic Signature Challenger Mk3(雙電機選配,厚重鑄鋁轉盤內嵌八枚 Silencers)唱盤上、同廠 TA-1000 唱臂與 Hana Umami Blue 唱頭的加持下,通過 Acoustic Solid 唱放播放,簡直如魔法般迷人——鋪天蓋地的(電子)弦樂編排將聽者層層包裹,各類打擊樂元素與 Claudia Brücken、Susanne Freytag 的人聲細節與微妙變化也被一絲不漏地勾勒出來。
Scansonic 同樣擅長重現 Front 242《Tyranny For You》的幽暗音景:在開場曲《Sacrifice》中,那些深埋于混音底層、郁郁低回的嗓音被清晰勾勒,辨識度極高。不過,與體量更大、動態更直白的音箱系統相比,我感覺它們在猛烈、強勢的節奏上略顯收斂——在更為凌厲的工業/電子樂段落中亦復如是。盡管如此,你絕不會因此把它們誤認為 LS3/5A,因此這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是將表現放回恰當語境的說明。
做工與功能:
造型醒目、結構頗為復雜,且工藝執行精準到位、無懈可擊
源自高價位 Raidho 系列的先進、昂貴單元技術清晰下放;僅配一組音箱接線端子,但品質極其上乘
音質:
身形克制卻氣場不凡,Q3 在解析、細節與微動態上表現出眾,同時奉上愉悅、豐潤而從容的音色平衡——此等組合實屬罕見。
在大多數真實使用場景中都能出色工作;其輕微(且溫和)的折衷僅會在房間過小或過大、功放功率不足、音量過高和/或音樂風格過于兇猛時才會浮現
性價比:
Scansonic Q3 將令 Raidho 在高端市場揚名的諸多特質融于一體,以頗具吸引力的外觀、適合絕大多數現實聆聽條件的帶寬與動態呈現;技術與做工無明顯妥協,而定價深落四位數區間——在我們看來,極為合理
我們喜歡:
尺寸、造型與做工;其精度、解析與微動態;飽滿而從容的音色平衡;高頻段的非凡素質
電梯陳述式點評:若你一直仰慕 Raidho 系列音箱(誰不呢),卻難以為動輒六位數起跳的價簽找到理由,或比 Raidho 入門架箱(仍穩居六位數)更需要些帶寬與動態,不妨盡快留意 Scansonic 的 Q 系列。Scansonic 從未像 Q3(以及更大的 Q8、Q10)這般深植 Raidho 基因,這一點清晰體現在其驚人的解析、微動態與精度之上,并近乎奇跡般與寬闊音場、悅耳從容的音色平衡融為一體。若你想把音樂中的一切盡收耳底,卻不愿感到音樂被“手術式解剖”——且你的其余系統素質過關(不必達到某些 Raidho 才能盡展所長的“平流層”級別)——它們或許正中你懷。
SCANSONIC HD中國(含港澳)總代理: 樂燊貿易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