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一個世紀前的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獨一無二的天一影片公司,在此十年后在香港開設了制片分公司。1958年,弟弟邵逸夫移居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并建立了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制片廠,擁有1,500名員工,包括內部電影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師、制片設計師和道具師等。邵氏兄弟的設施,即邵氏制片廠包括10個室內布景、幾個室外布景、有15匹馬的功夫馬廄、電影實驗室、錄音室和放映室,使其能夠提供從前期制作到制作和后期處理的全部電影制作要求。在隨后的60年里,公司成為全球華語影視和電視內容制作的領導者。邵氏在香港制作了1000多部故事片,其中許多如今已被視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

早年邵逸夫先生和影視明星合影照
2000年,邵氏片場開始從清水灣的歷史舊址遷往將軍澳,并于2005年開始運營。如今,邵氏影城占地10英畝,建筑面積93,000平方米,通過萬兆光纖主干網連接。該地段提供錄音棚、18個聲音和圖像編輯室、制作辦公室和車間設施,為大中華區和海外的故事片制作、合拍片以及電視項目提供服務。根據全球趨勢,制片廠還在處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形式的流媒體制作。
兩年前,為了跟上全球數字制作的步伐,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邵氏影城開始了大規模的升級工作。其中包括一個杜比視界(Dolby Vision)調色室和一個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混音室。升級的項目是獲得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認證的邵逸夫影院,該影院于2023年夏天竣工。

邵氏影院升級為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混音室
邵氏影院占地750平方米,擁有363個座位,包括后部的18個可躺式貴賓座位,是同類劇院中最大的影院之一。影院由知名音響師Tom Hidley設計,他是邵氏所有后期制作設施的幕后功臣,影院建在由夾在混凝土板之間的巨型橡膠支座組成的地基上。為了進一步減少外來噪音和振動,影院采用箱中箱設計,確保不與鄰近房間共用任何墻壁。
新影院是邵氏制片廠將其后期制作設施用作多功能空間的理念的最好體現。影院的大小可以讓電影導演和后期制作人員在一個真實世界大小的影院里回放他們的混音,體驗電影上映時觀眾將聽到的聲音。此外,該影院還為電影和電視提供音頻后期制作服務,可作為混音影院進行聲音設計、聲音編輯、音頻混音和5.1、7.1和Dolby Atmos格式的音效制作,還可用作調色套房。此外,該影院位于大長廊的盡頭,毗鄰宴會廳、展覽區和貴賓休息室,其設計考慮到了電影首映式、電影頒獎典禮、盛大晚宴和雞尾酒會的紅地毯儀式。

貴賓休息室為演員提供休息設施和安靜的采訪空間
由Ptarmigan Integration提供并安裝的79只Meyer Sound揚聲器組成了杜比全景聲系統。其中包括5只Acheron 80兩分頻銀幕聲道揚聲器、12只X-800C大功率影院超低音揚聲器、6只VLFC超低頻控制單元、10只HMS-15和36只HMS-12影院環繞揚聲器以及10只750-LFC超緊湊低頻控制單元。
“Meyer Sound系統正在成為好萊塢電影后期制作設施的行業標準,”Meyer Sound國際銷售總監Scott Gledhill評論道:“現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電影制片廠都從使用相同的系統和工具中獲益匪淺。邵氏影城建造了世界一流的混音室,并不惜重金使其與全球一些頂級設施相媲美。”
影院的FOH位置有一張96通道Avid S6調音臺,配有三個主控模塊和96個推子,由當地解決方案提供商傳新科技(Digital Media Technology)提供和安裝,并配備了四臺運行Pro Tools HDX的Mac Pro電腦。劇院的其他設備包括杜比CP850影院處理器、杜比渲染和母帶處理單元以及杜比IMS3000集成媒體服務器。視頻內容由一臺Barco SP4K-55B RGB 52,000流明激光放映機輸出到17.6米寬的Stewart Filmscreen放映銀幕上,銀幕增益為1.3。

96通道Avid S6調音臺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杜比公司的支持,”邵氏影城制作服務和營銷總監Helena Young說。她特別強調了杜比公司內容和行業關系總監Alex Or和工程師Harrison Wang的作用。“他們從規劃階段就為我們提供了技術指導,幫助我們規劃房間和揚聲器的要求,以滿足杜比Atmos認證的標準。”
第一位在劇院進行混音的客戶是屢獲殊榮的導演Dante Lam,他拍攝了動作電影《爆裂點》。邵氏影城還舉辦了首屆國際電影節,致力于發掘和推廣年輕的電影人。
邵氏影城還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作開設了一個虛擬制作設施,旨在支持電影業的專業化教育,并改善城市的拍攝設施。新攝影棚擁有最先進的虛擬制作工具,包括全港最大的三星微型LED顯示屏和變相虛擬制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