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已經成為了日常最不可或缺的必備單品,在地鐵里屏蔽大媽的怒吼,在辦公室保持最后一點獨立空間,你用它來聽音樂、看視頻、打電話、發語音,它如此之重要,讓蘋果因為改一個接口而幾乎得罪半個地球。然而,長時間佩戴耳機對耳朵有損傷,耳膜原本就十分敏感,超過一半65歲以上的中老年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不可逆的聽力損傷。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隨著不斷調高的手機音量,超過11億的青年人也有不可逆聽力損傷的危險,發達國家超過一半12-35歲的人口長期處于不安全的聲音環境之中。
所以回到現實,當你面前有一張下午就要交的表格,辦公室卻太過嘈雜,為了保持自己的一方凈土,保證工作效率,又不傷害耳朵,難道我們只能塞棉花上班了嗎?
低分貝噪音的聽力損傷
人耳的構造是一個極為精巧的設計,人從外耳(耳廓)基本上就是一個反向的擴音器,它捕捉聲波,然后像漏斗一樣將它們傳送入耳道。聲波隨著振動耳膜,隨后造成中耳的三塊小骨頭的振動。這些骨頭的顫動地在充滿液體的內耳上打出節拍。在內耳中的毛細胞監測到聲波,在將它轉化為信號傳輸到大腦,最終被大腦識別,推倒最后一塊骨牌,耳朵才算完成任務。而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失,正是有毛細胞的損傷引發的。
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原本就知道,毛細胞極容易被過度的噪聲傷害,出于自保,人也會本能地對過高的音量產生排斥的反映,卻不知溫水煮青蛙也會造成同樣不可逆的后果。實驗顯示,老鼠長期處于較輕的噪音環境中,對毛細胞以及其他聽覺神經都產生了不可逆的傷害。而當我們還以為是餐廳太嘈雜才聽不到服務生的推薦菜時,我們的耳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默默傷害。
白噪音遮蔽外界噪音
雖然名字里帶著噪音兩個字,白噪音其實是一個良好的信號頻率,是功率譜密度為常數的隨機信號或隨機過程,白噪聲跨頻段,十分穩定并幫助人們放松,制造遮蔽效應,屏蔽外界的聲音變化,達到減少干擾的作用。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的聲音環境就與白噪音十分相似,所以許多媽媽會放白噪音來安撫寶寶,給寶寶一定的安全感,讓寶寶很快入睡。雨聲、風聲都是白噪音的一種,類似下雨天睡得更好的感覺,也是遮蔽效應造成的。
白噪音:功率譜密度為常數的隨機信號或隨機過程
在辦公室這樣背景噪音相對低的場所,要屏蔽隔壁打電話的同事,白噪音是一個不會損傷聽力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有些公司會在開放的環境中加入白噪音這樣的聲音遮蔽系統,提升交談的私密性。
當然如果白噪音大于90分貝,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所以,在不適合塞棉花的格子間里,我們還可以利用白噪音為自己樹起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病學家Tony Ricci表示,聲音的大小和聽聲音的時間長度,至于聽力損傷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當一個人一整天將耳機塞入耳朵里,企圖屏蔽外界聲音的時候,必須將音量減小。白噪音常常是很難察覺的,所以不知不覺間,人們很容易就將白噪音的聲音調大,來阻隔外界的干擾,殊不知間接造成了耳朵的損傷。功放白噪音在辦公室里是不現實的,那么耳機就成了余下來的選擇,而不同的耳機樣式,有的甚至可能對耳朵造成損傷。
掩耳盜鈴的耳機選擇
入耳式,是所有耳機中最不適合播放白噪音的耳機,在辦公室環境下,入耳式耳機幾乎就是在原有的噪聲環境中加大音量。其實,不論是白噪音還是其他的音樂,入耳式的耳機,都會增加耳朵的負擔,加大音量。而頭戴式耳機,相比于入耳式讓其他聲音進入耳朵的缺點,在外形上,就阻隔了一部分的聲音。頭戴式耳機一方面讓耳朵處在一個相對隔離的空間內,另一方面防止耳道內部產生壓力。
相比之下,不增加音量,反而降低噪音的主動降噪耳機,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降噪耳機利用耳罩上的麥克風接受環境音,在通過反向聲波抵消噪音,對低頻的噪音有更好的效果,這也就是為什么機場上常常出現一脖子降噪耳機的型男的原因。不過,降噪耳機對相對高頻的對話聲音就沒有那么好的效果,降噪耳機主要針對持續的環境音而非頻率不一時有時無的聊天聲。
所以即使是幾千塊的降噪耳機,在辦公室環境下的效果與普通頭戴式耳機播放白噪音的效果類似,并不會因為價格而有什么奇效。說到底,塞棉花這樣最原始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當然,我們可以不塞棉花,改用耳塞。戴上耳塞,所有的聲音都會變輕,聲波對耳朵所產生的壓力自然會減小。在超出人體承受范圍的工業環境,用上耳塞加耳罩降低噪音的侵害時最常用和直接有效的方法。從根源上阻止聲音進入耳朵,消除可能帶來的損傷。
戒不掉,以后就大聲說話好了
不過,辦公室是一個微妙的環境,你一邊不希望被打擾拖慢自己的進度,另一方面,即使你案頭上有再多的文件,大概不希望被整個環境孤立起來,不論是白噪音或者輕音樂,我們都需要用耳機來為我們創造一個若即若離的環境,當然,長期戴耳塞的結果,一定對我們的聽力產生損害。不過,就像大家都不得不熬夜喝咖啡一樣,即使知道有的事對身體不好,我們也只能選擇品質更好的咖啡,而不是完全戒掉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