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各種社交工具及社交消費場所來看,人的社交需求是恒定的,只是社交興趣會轉移,這一點線下娛樂場所是能很好佐證的。同樣的,筆者認為無論移動社交多么發達,多么方便,人的社交需求在線上不能得到完全滿足的,線上社交只能是初步社交。盡管微博、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降低了社交門檻,找人成本也大為降低,但這種社交只能是底層社交,滿足不了社交后的需求,社交還是要落地的。
曾經KTV一度成為大眾情感消費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同學聚會,同事生日,三五好友免不了聚在一起選個地方唱上幾首,也算是曾經很時髦的聚會場所。然而現如今卻面臨場景化單一的尷尬局面,造成對用戶吸引力不夠強烈,行業競爭力普遍下滑。一方面是用戶社交興趣轉移,另一方面則是滿足K歌社交地方多了,用戶選擇多了,傳統KTV的節奏跟不上用戶的興趣點,行業也面臨經營轉型的重大問題。
社交消費 拒絕單一化消費場景
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社交表現,或許以前球友約個球,打完各自回家,現在則有可能是打完球出身汗,然后洗個澡再接著吃飯唱歌、打牌,畢竟在很多人心里,吃飯唱歌、打牌還是主要的情感溝通通道。如此,可能就有很多KTV場所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以致被排除在選擇之外。
以早期寶樂迪、歡樂迪、錢柜等各地大大小小量販式KTV為代表,長時間用戶在里邊只能唱歌、喝酒,把大幫朋友關在一間小屋子里,而且還經常發現歌曲目錄更新不及時,很多新歌不能點,那叫一個郁悶。消費模式單一,用戶體驗不夠好,長此以往,傳統KTV必然慢慢被遺忘。
相反,這兩年興起的農家樂倒是發展如火如荼,場地夠大,各種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吃飯、唱歌、釣魚、打牌一個都不少,還能滿足消費者的獵奇心理,自是周末休閑好去處。高端的還有別墅度假村,一幫人組團租個場地,想怎么玩怎么玩,唱歌還沒有時間限制,多好啊,能滿足多種社交消費場景。
另外,近兩年唱吧APP大出光彩,輕松獲取過2億用戶,并挾威勢進攻線下,開啟“麥頌KTV”,試圖走通APP、KTV、智能設備閉環,意欲將唱歌畫等于唱吧。
無論是新興的度假村KTV模式,還是唱吧所引導的互聯網公司逆襲傳統KTV行業,無論從聲量還是話題存在感都強過傳統KTV, 可謂是“夕陽無限好,朝陽待可尋”。
循規守舊,只會與用戶漸行漸遠,最終變成真正的“傳統”行業。這里說漸行漸遠,還并不是KTV門店的裝修及店面大小,而是店面運營模式及外部環境變化所引起的,也是傳統KTV行業所頭疼的。
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如今集體沉默的KTV行業自然是需要追尋轉型之道。
首先,單體經營必定失聯。何謂失聯?簡單來說,單體經營成本整體偏高,后期維護成本更甚,況且只有一個門店很難在團購網站等互聯網平臺開展高效營銷,最后就成為信息浪潮中的孤島。
其次,單一消費場景會喪失部分用戶群體。目前,90后、95后已然成為娛樂消費大軍,單一消費場景很難滿足他們的多元化消費需求。
最后,KTV行業作為娛樂消費場所,自身得要先經營娛樂化、營銷多樣化,而不簡單是一個店面。
行業升級 KTV+拒絕失聯
過往經驗,傳統行業一定時間內被互聯網領域沖擊過于猛烈,原由是傳統行業往往體量巨大,身子重了掉頭難,但只要給足喘氣的機會,便會開展迅猛反撲。
KTV行業未來走勢一定是強勢品牌連鎖經營,一個大中心與多個強單點進行矩陣組合,不僅僅是品牌代理,還是更深層次的運營營銷合作。整體消費場景多樣化,提升店面吸引力及應收能力。
唱吧之所以能快速獲取海量用戶規模,不是洞悉年輕用戶的社交消費需求嗎?各種各樣的運營活動圍繞年輕人所關心的、所喜好的方面展開,然后將用戶線上線下互通。反過來,線下KTV就沒有辦法做出有效反應嗎?當然可以的,KTV本身經歷幾次版本迭代,從早期的單體經營KTV1.0版本,到品牌連鎖經營的KTV 2.0版本,再到現在云歌O2O平臺的KTV 3.0版本。每個版本代表各個時代的特色,也顯示出KTV行業優秀的適應調整能力。
何為云歌KTV?各種云服務上線的今天,用戶早已被教育成云端小達人,自然對云服務相當了解。沒錯,云歌KTV其實也可以理解為KTV+娛樂解決方案,分為前端交互和后端支撐。后端主控由KMS云歌服務管理系統連接交換機、數據庫、收銀端及辦公管理后臺,涵蓋收銀管理系統、包廂管理系統、倉庫管理系統、財務系統、會員系統等。前端交互則涉及到包廂顯示屏、云歌盒子、點歌屏及移動智能設備。前端與后端連接形成一套完備的KTV娛樂服務管理系統,同時服務于前臺和后臺,前臺用戶可以多用戶端無縫切換點歌,并且歌單數據庫實時更新,后端實現可視化全面管理,對店面經營情況實時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