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代4》與《梔子花開》這兩部擁有巨量粉絲并且做足宣傳營銷的青春片的擠壓下,完全沒有明星也沒做什么推廣宣傳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逆襲”令人意外。被擠壓到只占10%左右排片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首映周末就斬獲過億元票房,一掃國產動畫口碑差票房低的陰霾。有業者驚呼:難道國產電影的復興將從動畫片開啟?然而仔細剖析,互聯網+的影響無所不在。
中國還沒有形成電影工業
“大家都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票房很高,大片很多,但中國電影實際上是沒有電影工業的。”這是馮小剛最近參加某選秀節目時發出的感慨。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
據統計,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0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票房過億的有66部,累計票房249億元。同時,中國的銀幕數仍然在以平均每天28塊的速度增長,僅今年上半年,全國銀幕總數已超過2.8萬塊,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正處于爆發式增長期。但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產業的薄弱之處也暴露無遺:在總票房中,近一半的收入被國外大片卷走;與擁有4萬塊銀幕但人口數量少得多的美國相比,中國銀幕擁有量還處于較低水平。無怪乎馮小剛呼吁:“我希望國內電影工業能夠迅速崛起,和現在電影票房的成長相匹配。”
前不久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自稱以“不溫和”的姿態進入電影業的游族網絡、族影業董事長林奇,就高舉“上海電影復興”的大旗,認為互聯網正將傳統電影工業全面升級為現代化電影產業。其新聘任的首席產品官、著名導演高群書則放話:“今天講上海電影復興,是客氣。上海電影復興其實是拯救中國電影,主題就是拯救和建設。”
當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票房主要靠幾位名導演和名演員支撐;幾乎沒有以此為生的專業劇本撰寫人,導致電影劇本粗糙、內容枯竭;缺少所謂的“攢局人”作為專業的創意管理者,同時又是人才的經紀人;與電影觀眾遠離,缺少與粉絲的互動。中國電影業的薄弱之處不必逐一列舉,僅憑借一條,就可以說中國電影還沒有形成工業: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拍出一部像樣點的科幻片。
正如林奇在上海電影節上表示的,我們對中國科幻片的印象,“還停留在《霹靂貝貝》的階段”。從這個角度看,拿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受期待的科幻IP《三體》、立志拍出中國式科幻大片的游族,無疑將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一場“不溫和”的革命。
互聯網力量“不溫和”的進入
回過頭來再看《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部動畫電影固然質量堪稱上乘,但是如果沒有網上那么多“自來水”(意為粉絲自稱的“自發組成的自費水軍”)極力推薦的口碑傳播,相信其票房也很難迅速達到破億元的量級。“互聯網+電影”帶來的如暴風驟雨般立竿見影的市場反響,從中可見一斑。
“不溫和”的互聯網力量正以風卷殘云之勢席卷整個影視行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3家國內互聯網巨頭通過一系列產業并購和投資進軍影視產業,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已涉足網絡文學、數字音樂、電影電視、手游、視頻領域的方方面面,貫通資金、內容制作、演藝明星、宣傳推廣、發行銷售、衍生產品等各個環節。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2014年擁有互聯網背景影片的年度票房收入超過60億元,占到中國內地總票房的1/5。以快速迭代、極致、用戶體驗為核心要素的互聯網的思維,正在從追求極致用戶體驗和大數據挖掘兩個維度,毫不留情地顛覆傳統電影產業。
阿里娛樂寶第一期在今年3月發行,總規模7200萬元,有接近30萬用戶參與搶購,支持了4部電影的融資需求。而6月13日公布的娛樂寶二期,總規模9200萬元,在6月14日凌晨2時就被搶購一空,接近16萬人購買,共支持5部電影的融資需求。這是傳統電影公司無法想象的。
行業龍頭萬達院線用了10年時間投入100億元建影院,去年占到了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20%,達到31.6億元。不過,其票房很快會被像格瓦拉這樣的在線票務公司超越。成立不到5年的格瓦拉去年電影票銷售額近10億元,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院線。
《梔子花開》
這些案例都有力地證明了互聯網的“顛覆者”形象。
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一部由互聯網企業出品的文化產品或將這樣產生:選擇旗下文學網站的優秀作品進行改編;通過眾籌計劃完成項目融資;利用后臺大數據進行劇本創作和主創人員選擇;由旗下影視公司完成拍攝制作;通過旗下各平臺和渠道進行宣發營銷;電影上線,電視節目、電視劇登陸熒屏,電影票線上銷售;影視劇網絡上線;衍生品開發;通過旗下音樂和手游平臺發行原聲音樂和主題游戲……
陳可辛曾感嘆“互聯網是電影的未來。互聯網進入到電影行業,已經不是簡單的資本進入,而是將電影當做整個基于互聯網的泛娛樂生態的一部分”。林奇則表示,互聯網的加入推動了影視產業快速升級,從利潤結構、人才結構到業務模式,都將發生巨變。未來6年影視行業有望如游戲一般,從300億元規模擴容至千億元規模。
傳統影業是打工還是自我救贖?
面對互聯網力量“不溫和”的進入,傳統電影公司怎么看?是像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所說:“未來,電影公司就是為BAT打工。”還是用更加積極的態度擁抱這樣“不溫和”的互聯網,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自我變革?
互聯網評論員劉興亮認為,這一輪變革并非一個陣營與另一個陣營的較量,而是不同領域進一步深度融合。“以前,小說是小說,影視是影視,游戲是游戲。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滲透融合,邊界越來越模糊,正在形成圍繞以IP為核心的品牌概念。”
這樣一場革命已經初現端倪,中國電影產業的格局正在發生劇變:做電影的公司已經不只有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小馬奔騰,后起的萬達也在迅速跟上,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游族、樂視在雄起,還有一些小公司因一兩個項目大賺而冒頭的,比如摩天輪、儒意欣欣。
把觀眾變成用戶,是電影產業完成互聯網改造的一個核心。和過去大批煤老板、房地產商投資影視產業不同,互聯網將會是更深層次地介入、改變甚至顛覆行業模式和游戲規則。騰訊、阿里巴巴面對傳統電影公司“為BAT打工”的說法如此回應:“我們不做內容,我們為電影嫁接互聯網思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在林奇看來,傳統影視產業未能與其他領域展開有效融合,行業利潤過度依賴票房收入,單一的商業模式極大限制了IP培養與品牌打造。而互聯網的介入,從本質上打破了跨界聯動的壁壘。面對互聯網“不溫和”的進入,其實于冬們不必高呼“狼來了”,如能更早些理解和接受互聯網的沖擊,早做布局的話,一樣能在風口上飛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