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蜻蜓FM在內,荔枝FM、考拉FM,多聽FM、喜馬拉雅電臺,移動網絡電臺的產品已多達數十款,用戶量多在千萬規模。資本進入也很踴躍,2014年開始,優聽Radio、喜馬拉雅、多聽FM、荔枝FM 等相繼完成B、C 輪千萬美元量級的融資。
行業喧嘩,早期的進入者蜻蜓FM則十分低調,三年中,楊廷皓很少接受采訪,B輪和C輪融資,在公開渠道幾乎看不到任何宣傳,僅表示,2014年9月的C輪融資“比現有的同行規模更大”。
楊廷皓希望高調的是產品,截至2014年10月,蜻蜓FM的用戶數已達到1.2億,日均活躍用戶為600萬,月平均用戶覆蓋增長率達32.5%。那么,在即將打響的音頻應用大戰中,手握用戶和資本的蜻蜓FM又將如何應戰?
向“云”進化
作為最早進入音頻領域的移動應用之一,蜻蜓FM的雛形誕生于2011年,現任蜻蜓FM COO趙捷忻回憶道:“一開始就是三個人的創意,構建一個傳統廣播電臺平臺,就像2006年優酷、土豆這類視頻公司出現的時點一樣,覺得智能手機的音頻應用會出彩,畢竟當時聲音市場一片空白。”
趙捷忻的預測精準無誤,同樣看好音頻市場的還有2012年加入的楊廷皓。
楊是個“技術大咖”,曾帶領微軟技術團隊斬獲全球20項國際專利,創建了視頻網站HULU的北京研發中心,開發了多項關鍵性技術,其加盟為蜻蜓FM奠定了最重要的技術支持。“創業初我們的技術是外包的,現在技術已成為蜻蜓FM的核心競爭力。”趙捷忻將產品收聽體驗的提升歸功于技術的提高。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引入云服務器,”楊廷皓向《21CBR》記者解釋,“簡單說,就是通過‘云’將電臺的直播內容收集,由服務器統一轉碼,無損壓縮增加穩定性,也降低80%的帶寬消耗,再把處理過的音頻分發給用戶,所有內容都經過我們后臺處理了。”重新編碼后,原本因為傳輸協議、配置、編碼等問題導致的音質損耗被降低,同時,使用蜻蜓FM收聽電臺直播每小時流量減少到11M左右,傳統方式下每小時需消耗60~100M。
突破技術瓶頸后,蜻蜓FM開始改進內容,從網絡電臺升級成為廣義的音頻媒體,從接入電臺直播延伸至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點播和自制內容。
目前,蜻蜓FM已經獲得超過3000家直播電臺授權,覆蓋境內大多數省份共1924家電臺,以及境外62個國家1135家電臺,聚合了新聞、綜藝娛樂、商業財經、公開課、小說等近30種類別的點播內容。蜻蜓FM打造了自己的主播間,上線由蜻蜓FM的主播們錄制的《空中音樂榜》和訪談類節目《明星直播間》。內容豐富后,人均每日收聽時長從1小時左右,延長至90多分鐘,留存率提升了5%。
楊廷皓認為,蜻蜓FM不是傳統電臺的“顛覆者”,“我們希望把更多的互聯網價值提供給電臺,”比如反哺電臺的優質內容,提供數據支持,“因為用戶數量大,合作電臺多,明星們會傾向在蜻蜓FM的平臺做訪談,我們再把這些內容輸出給全國的電臺;強大的后臺數據分析也會開放給電臺,便于他們做決策”。
搶占新場景
蜻蜓FM的下一步,是打開“跨平臺”的新局,搶占車載和可穿戴設備的音頻入口。如果將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收聽應用定義為繼PC端后的FM3.0時代,那么新場景下的收聽則是FM4.0,能否再次領跑關乎蜻蜓FM的未來。
統計數據顯示,1.37億的中國車主平均每人每年要收聽約600小時的音頻節目,車載系統的預裝份額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其實進入得很早,2014年在車載應用的開發上投入很多,福特、沃爾沃、奧迪、寶馬這些大廠商都已開始全線預裝蜻蜓應用。”楊廷皓告訴《21CBR》記者。
在可穿戴設備的布局上,崇尚技術創新的蜻蜓FM有著擅長的進入路徑。2014年9月,三星電子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推出的重磅產品——智能手表Gear S首次預裝了蜻蜓應用,“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的廠家更認可聲音的作用,音頻會在芯片、傳感器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楊廷皓也向《21CBR》記者透露,2015年即將發布的蘋果 iWatch也會有蜻蜓FM的身影。
當然,嗅到機會的不只是蜻蜓FM一家,移動收聽的戰火已從移動終端蔓延至車載、智能終端。考拉FM與比亞迪、捷豹路虎等多個汽車品牌進行合作,喜馬拉雅電臺計劃與智歌科技打造車載新體驗,多聽FM亦通過開發智能硬件進入車載環境,剛獲得小米投資的荔枝FM,預計同樣會借助小米平臺進入更多智能化應用場景。
在楊廷皓看來,推進速度固然重要,用戶最在意的還是產品體驗,現階段各家都在消耗存量內容的紅利,產品內容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存量內容占未來音頻的空間可能僅僅是1%,更貼合應用場景的優質內容還有“百倍的成長空間”。
“現在關鍵在于誰能夠最快找到商業模式,優質內容生產方能夠形成一個閉環。博客內容的生產,多是無私奉獻,有粉絲無收入,這注定了普適性的優質內容不可持續。”楊廷皓認為,只有產生一個良性循環的“閉環”,將利益分享給內容生產方,市場才能真正爆發起來。
缺乏變現能力,一直是移動收聽市場被唱衰的原因。
楊廷皓已有自己的創收計劃,判斷也相對樂觀,“最易于變現的肯定是廣告模式,相對內容方來說,獨立、可標準化,只要有流量就可以變現,最便于解決盈利問題。只不過,音頻的廣告價值得到市場認可,有一個時間過程,如果參考視頻網站,時間不會太長,可能就兩年的時間,”蜻蜓FM已成立了專門的廣告部門,負責業務拓展,“現在廣告做得挺不錯,2015年收入規模預計能達到2億元,上線付費內容也是個好方法,就像在線閱讀,我們也可以借鑒。”
基于《羅輯思維》、《小說》、《吳曉波頻道》這類節目的興起,楊廷皓正嘗試利用好粉絲經濟,“作為平臺,我們可以定制一些標準化產品,用電商的方式變現,前提是存在很好的社區,用戶對內容產生黏性”,這可能會是蜻蜓FM下一階段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