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家長平時應多向孩子宣傳不當用耳發生噪聲性聽力損失的風險。在生活中,市民對于職業性噪聲和非職業性噪聲都應予以重視。
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危害大
一名14歲的男生,因為經常戴耳機聽音樂,一次就是好幾個小時,且為了追求“環繞音立體聲”,把聲音放得很大,后來感覺自己耳朵有點堵,不舒服,趕緊到醫院檢查,發現已出現中度聽力下降。廣西區婦幼保健院眼耳鼻喉科副主任文春秀趕緊建議他不要再戴著耳機,并且輔以相應治療。半年后,這個男生的聽力才逐漸恢復。
文春秀說,如今,很多青少年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打游戲,但長期大音量地戴耳機,會使內耳的毛細胞受損,進而影響聽力,甚至是永久性的聽力障礙。“根據抽樣調查,37%的聽力殘疾與噪音環境有關。我建議戴耳機的時候不要兩邊同時戴,音量保持在40分貝以下”。
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的史敏也建議,青少年平時要盡量少使用或不使用耳機,需要佩戴耳機時,優先選擇比耳塞式危害稍小的頭戴式,連續使用耳機時間不應超過45分鐘。每隔45分鐘,至少讓耳朵休息10分鐘。音量的大小以自己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為宜。另外,走路、坐車時不宜戴耳機。
短暫強噪音“威力”大
在日常生活中,噪音污染并不少見。鋸子摩擦時嗡嗡的聲音,摩托車的轟隆聲,飛機起降時的聲音,KTV里的大聲歌唱,甚至是搓麻將的聲音,這些都是噪音,會對我們的聽力造成影響。
23歲的小伙子小韋,深夜在KTV和朋友喝酒唱歌時突然發現自己聽不清別人說的話,到醫院一檢查,發現自己左耳完全聽不見聲音,經過住院積極治療一周后才基本恢復。“類似這樣嚴重的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的病例,在我們這里每隔兩三個月就有一例。”史敏建議,市民如果經常去KTV、酒吧、體育賽場和其他嘈雜場所,可以使用耳塞保護聽力。
對于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的兒童,文春秀建議,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的表現,盡量不要帶孩子到一些嘈雜的地方,如果去的話也不要待太長時間;遇到孩子捂著耳朵,大聲嚷嚷著“好吵啊,好難受!”家長就要注意了,趕緊帶孩子到清凈的地方。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不能少
專家表示,對聽力影響最大的是長期持續的噪音和短暫的強噪音。文春秀曾遇到過一名工作了兩三年的話務員,平時的工作就是忙不迭地接聽電話,前段時間突然感覺自己的耳朵有悶漲的感覺,還有耳鳴,到醫院檢查,發現長時間的接聽電話,使她的聽力嚴重受損。
文春秀介紹,長時間在噪聲環境里工作,往往出現高頻聽力先損失的情況。也就是說,會先聽不見大的聲音,但聽小的聲音并不受到影響,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視,當患者察覺時已經到了一個較為嚴重的情況。
對此,專家建議,在KTV、機場等噪聲大的地方工作,以及電鋸工人、話務人員等,最好是每半年做一次常規聽力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如果出現耳鳴,聽不清別人講話,或者在公共場合等嘈雜環境中跟不上別人的談話,就要盡快到醫院進行聽力檢查。
-相關鏈接
生活中常見的分貝數
正常說話時:50分貝;
建筑工地、摩托車聲音:80分貝左右,不宜停留超過8小時;
KTV音量:100分貝,不宜停留超過兩個小時;
飛機起飛:110—120分貝,不宜停留超過半小時;
警車鳴笛聲:120分貝,不宜停留超過1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