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會所”與“量K”產業發展冰火兩重天
據行業專家歷時一年時間對整個大眾娛樂產業的調查摸底,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國內娛樂會所、商務型KTV的市場相比3年前已經縮水近30%,大量的娛樂會所閉門歇業銷聲匿跡,剩余的大部分也是處于虧損硬撐的狀態,尤其面臨更為復雜的經濟形勢和社會消費模式,未來發展不容樂觀。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量販式KTV的穩步發展,數據顯示全國連鎖量販式KTV的數量在3年之間翻了一番,增長率超過了100%,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整個量K產業的健康化、標準化和模式化。
事實:產業健康化、標準化才是生命力
無論是裝修、設備等硬件,還是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等軟件來看,KTV都是一個易于學習和模仿的行業。很多時候,模仿者不必全盤模仿,只要接收到部分內容就可以把一家KTV經營起來。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以前KTV市場空白大、入行門檻低,甚至很多人士聲稱,只要有資金,隨便一個人都可以進入并且在一兩年內收回成本。雖然此類KTV僅憑模仿裝修設計和促銷手段便能吸引部分顧客,并且多半都能在一定時期內收回資金,但是若要將KTV當做一項事業來做,并將其做大做強,卻是極難的。
在這種情況下,KTV行業不斷地追求差異化經營。無論是差異化還是特色化,都是缺乏開發能力的個商所不具備的;相反,卻恰恰是擁有完善體系的連鎖企業的強項。連鎖的規模效應本身就是一種打造品牌的有效手段,隨著品牌對消費者引導力的不斷增強,企業的品牌優勢成為了一種無形的資產,是企業價值的一種重要的體現方式,也是差異化經營的重要保障。
趨勢:高大上逐漸退出 低內奢日益成熟
近兩年,多個KTV連鎖品牌都采取了擴張計劃,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行業也在邁向成熟階段——部分城市個體KTV的不斷歇業,便是行業整合的結果。以上海為例,寶樂迪等大型連鎖KTV品牌相繼入駐后,本地的“散兵團”支撐不住紛紛倒閉,有的僅僅依靠團購勉強運營。
在行業洗牌的趨勢下,KTV進入到了一個行業大連鎖的時代,這也使得量販KTV真正的“量販”了起來。隨著“高大上”娛樂會所、商務KTV逐步退出主流舞臺,“低奢內”量販式KTV產業發展正日顯成熟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