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到促進文化與金融合作,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合作發展的政策措施。政策給力,市場反應也熱烈。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影視行業,大量創意設計公司雨后春筍般涌現,工行、建行等商業銀行相繼推出針對文化產業的金融產品。“融合”正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另一方面,文化與相關產業處于“淺度融合”的初級階段,融合路徑相對單一等“成長中的煩惱”依然存在,融合之路仍然漫長。
創意讓產業升值
一塊普通橡皮出廠價也就3毛錢,而一款加入了圣誕老人、字母等元素的橡皮大禮盒,售價能達到100美元。安徽圖強文具公司從文化創意中嘗到了甜頭。像安徽圖強一樣將創意設計融入自身產品生產的企業如今越來越多。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宋慰祖告訴記者,我國制造業的“軟肋”是做加工的多,缺少高端研發和設計。設計企業要“往下走”,深入制造業的工藝層面,制造業要“往上走”,加強設計研發和投入,二者實現對接,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也就不再困難。
不僅是制造業,國務院3月發布的《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重點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制造、建筑業、旅游業、農業等產業的融合,并明確了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加強財稅支持等政策。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舉措,切中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最核心價值。然而,創意設計較難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如何在與其他產業融合中實現互利共贏,仍需要相關企業不斷探索。
互聯網“攪局”影視業
在日前閉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視頻網站、BAT等IT名詞成為“熱詞”。
盤點近期文化產業發展,互聯網公司入局影視行業無疑是最亮眼的新動向。阿里巴巴推出兩期娛樂寶,收購文化中國并將其改名為阿里影業,進入影視制作、手游等領域;騰訊宣布今年將參與推出六部大片;百度也于去年5月收購了網絡視頻運營商PPS的視頻業務。國內互聯網企業掀起與文化行業并購的小高潮。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的“攪局者”,將從全產業鏈對傳統文化產業帶來顛覆性改變。娛樂寶主打的“眾籌電影”概念不僅改變了電影融資模式,電影傳統的消費和盈利模式也將發生變化。阿里影業將嘗試C2B影視制作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打造切合觀眾需求的影視劇。互聯網電視、網絡院線等概念的興起也將改變現有的播出平臺。
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聯姻并不是一件新鮮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都是二者結合的產物。藝恩咨詢副總裁侯濤分析說,在互聯網浪潮下,傳統文化企業將面臨新一輪轉型挑戰。只有利用互聯網優勢,探索創新經營模式,才能在信息時代不被淘汰。
金融為文企融資“解渴”
由于輕資產、缺少抵押物等限制因素,融資難曾成為不少文化企業發展的“攔路虎”。如今,這種情況正悄然發生改變—民生銀行成立文化金融事業部,這是國內首家在總行層面成立的文化產業金融專營機構;工行率先推出“文化+金融”的文化產業金融產品手冊和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國內首個文化影視藝術品互聯網金融平臺“當天貸”也于近日上線。
文化企業具有高風險、輕資產的特點,而風險管控又是金融業不可逾越的“紅線”。為給金融與文化產業合作注入更多“黏合劑”,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3月聯合發布了《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明確了實施“文化金融扶持計劃”,逐步建立文化產業貸款風險分擔補償機制,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風險屏障等多項政策。
既有政策保證,又有市場動力,金融正為文化企業融資“解渴”。民生銀行文化產業事業部公司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李巖玉表示,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仍存在融資環境不完善的問題,比如,對于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我國仍缺乏權威的評估體系。李巖玉建議,要完善金融與文化企業對接的平臺和體系,對金融創新進行支持,推動文化與金融的合作走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