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柳如安在PALM展上調研了一批燈光企業后表示:“企業越來越務實,也更清醒,在對高精尖技術追求的同時,有些技術人員已經開始把精力轉入到低能耗、小功率產品的研發上,有些企業將成像、圖案、染色燈進行功能合并,更加適用于流動演出……”
政策環境在變,市場需求在變,技術飛速發展,人才流動加快……“事實上,置身改革的時代環境下,諸多方面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適應市場的變化。”PLAM展主辦方,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理事長朱新村說。
本屆展會上,主辦方組織專家團隊從申報的61家企業、112款產品中評選出25家企業、66款產品,授予其技術進步獎。其中浩洋電子攜手飛利浦舉辦新品全球首發,一舉榮獲9項大獎。彩熠、方達、雷石、珠江等10余家知名企業都在自主新產品研發方面有突出表現。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和一系列限奢令、限購令的出臺,演出行業的“陣痛”同樣給演藝設備行業帶來銷售上的影響。這是不是意味著市場已經萎縮了?從今年展會規模來看,展陳面積雖然略有回落,但參展商總體數量并沒有明顯減少,這說明企業更加理性。
朱新村認為,不能簡單地說演藝行業的市場小了或者大了,應該將這個時期看做演藝設備技術行業應對市場變化不可缺少的過程。當前,國家整體經濟已經開始從高速發展向轉型升級過渡,而國內演藝設備行業經歷了多年的膨脹發展,亟須回歸理性,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從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的調研結果看,2014年演藝設備技術行業整體形勢主要呈現出3個特點:一是文化設施建設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二是官辦演出減少,商業演出增加;三是演出市場由過度奢華向理性消費、大眾消費發展。目前,文化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期,新一輪的改革就是要將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從政府轉向市場,這就需要進一步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根據市場取向進行全面的改革與調整。這樣的變化肯定是給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業從“鋪攤子”上規模,向“上檔次”品牌化轉變。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穆懷恂表示:“從長遠發展來看,文化可發揮和想象的空間是巨大的,文化藝術所創造的產能和價值是任何傳統制造行業無法比擬的,科技與文化的高度融合,必然會生產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對此,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也有相同的看法:“近期政府大項目理性回歸,擠出了一批‘泡沫’,而真正代表國家民族形象的活動是不會減少的。”國內一批有實力的廠商已經有能力在世界范圍內營銷自己的產品,所以演藝設備行業的高端產品還是有出路的。而在娛樂需求方向,“下里巴人”的市場更寬廣,如以“漢秀”為代表的群眾娛樂項目、游樂園,各地數量龐大的中小型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