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放映”是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牽手市民文化節,于“文化遺產日”期間推出的一個特別項目。四川北路公園廣場作為上海今年“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會場,自然也成為露天電影放映的首選地。對舊上海人事命運做出貼身臨摹,與上海非遺“海派文化·弄堂風情”主題頗為契合的《十字街頭》,6月14日晚率先在此做了放映;采用4K技術最新修復的《舞臺姐妹》在電影節開幕式首映后,6月15日晚亦移師公園廣場做了展映。
在中國,電影市場持續繁榮,2013年票房已突破217億元,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二大規模的電影消費市場。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日,適逢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組委會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對拍攝于半個世紀前的經典作品《舞臺姐妹》進行了4K技術修復,以此片揭幕,這不僅是接受此類修復的首部新中國彩色故事片,同時奠定了“修舊如舊”的一整套工藝路徑和方法。電影自其誕生之初就具有獨特的公益屬性、社會屬性,上海國際電影節亦是如此。紅地毯“粉絲”招募、市民影評寫作、影像藝術夜、社區電影節、露天電影放映等走進街頭巷尾。
四川北路公園廣場是一個開放式廣場,周邊車輛川流不息,人流往來不絕,放映效果并不能算非常理想,但也完全不影響觀眾“入戲”。從放映情況看,現場觀眾頗為享受這種形式。有些觀眾甚至說,“去趟電影院要五六十塊,你們來我們家門口免費放,若成本太高,我們花十塊錢看看也是很樂意的。”
為何選擇露天而非室內做放映?最主要還是受益面寬,市民也喜歡這種放映形式。在此之前,上海各區縣陸續也有一些露天電影放映,遠郊地區尤為盛行,但這些散點式放映并未做到成系統和有規劃。放映過程中,不時有觀眾詢問市文廣局工作人員,“露天電影還會有嗎?接下來放什么片子?”對他們來說,兩部電影,兩場放映顯然不夠“解渴”。
“今年我們只是做試點,明年會推出更多電影做露天放映。”負責策劃此次活動的市文廣局重大活動辦公室主任譚曙說,明年電影節期間,他們不排除在校園、居民區和遠郊地區做露天電影放映的可能,一方面滿足市民觀影需求,另一方面對擴大電影節影響也很有益處。另外,今后放映的片子也并不局限于老電影,而是盡量按觀眾喜好從電影節展映片中挑選,“選擇面會寬得多,也爭取將露天電影放映作為電影節項目‘常態化’。”
除了音響、銀幕、放映機、座椅等硬件設施的籌備,露天電影放映中,“公眾安全”始終是譚曙強調的一個細節,“很怕擁堵、受傷、鬧事的情況出現。”好在此次的展映現場通暢有序,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亦省去了他此前的擔心。
電影節結束后,露天電影放映有無可能以更常態化的形式安置下來?譚曙說,負責牽頭的市文廣局主要還是起“示范”和“主導”的作用,“常態化還是發動各區縣進行,比如我們負責片源和放映設備提供,各區縣負責放映場地和安保,這樣常態化機制才能發育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