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http://www.sennheiser-geschaeftsbericht.de/home/2012/pdf/Sennheiser_AR_2012_Financial_Report.pdf
原材料還是占比較大,人工也是很重要的成本。專利權什么的放到無形資產里攤銷的量不大。但根據對會計準則的了解,有很大一塊研發費用是不能資本化形成資產攤銷的,所以其他經營支出186 million里應該有一塊是費用化了的研發支出,這個我純推測,年報中沒有具體提及。銷售費用,廣告費,各項雜費什么的應該也都是在這個其他經營費用里面體現。凈利率7.5%左右,不算很高。
森海塞爾的產品線應該很廣。但是相比之下高端耳機在這里面不會比中低端耳機利潤率高,基于幾個考慮:
第一、高端耳機銷量不大,沒有什么規模效應。森海塞爾的HD600這種超經典款賣了10幾年了也就賣出去10幾萬副,這還是高端耳機里賣得多的。AKG的K701不超過10萬,拜亞動力的DT990可能也就幾萬的樣子,這些都是賣了快10年的產品了。
第二、由于產地和調音的需要,高端耳機人工成本高很多。 比如AKG的K701應該是奧地利手工生產的,HD600應該是愛爾蘭產的。而低端耳機都是中國,菲律賓什么的。你說森海塞爾,AKG有低端,不是奢侈品,那是低端產品。雖然我覺得奧地利手工生產并不一定是奢侈品吧,但也不是跟100塊錢的低端一個檔次的。同樣,高端耳機的品控、調音你以為是隨便找個人就能搞定的么?AKG Q701的調音師Quincy Jones曾經是Michael Jackson唱片的制作人。另外,這些耳機出廠前也都需要專門的人員校音的,都是成本啊老兄。
對耳機研究多點,以上說的耳塞同理吧,都適用的。
另外還有一些高科技含量的成本,比如振膜什么的,也就不多說了。
高端耳機跟低端耳機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東西,你拿低端耳機的思維去想高端耳機當然想不通。至于在高端耳機界,哪怕只是1%的提升都是需要巨量投入的。你認為不值是因為你不知道其中的投入,但知道后你還是會覺得不值,覺得這樣打的投入只為1%的提升不值,因為you'll never become the target customer.
再補充一點看法,高端耳機/耳塞除了專業人員的專業用途(監聽,返聽)之外就是個奢侈品。
|